一、職業(yè)暴露的醫(yī)學管理
定義:本職業(yè)暴露的醫(yī)學管理包括艾滋病等重大傳染病的職業(yè)安全知識及處理程序。
為了保護廣大醫(yī)務人員的工作安全,減少不規(guī)范的醫(yī)療操作造成的醫(yī)源性感染,在有可能接觸病人的血液或其他體液時,醫(yī)療衛(wèi)生工作人員應該堅持采取必要的防護,避免直接接觸。
1、暴露部分的處理
醫(yī)務人員的完整或有破損的皮膚或被病人的血液或血性體液濺到時,應該立即用肥皂和水充分清洗被濺到的部位;如果暴露的部位是粘膜(如果結(jié)膜、口腔),那么應該立即用大量流水沖洗所暴露之處。當醫(yī)務人員被可能帶有血液的器械扎傷或割傷后,應該及時擠壓受傷的局部,鼓勵出血,同時在流水下,用肥皂清洗傷口,然后在受傷的局部涂上消毒藥水。
2、報告
醫(yī)護人員個人在作好暴露部位處理后,立即、主動向院感科報告,以便盡早征求專家對該次職業(yè)暴露的處理意見。報告的要點包括:暴露的日期及時間;暴露發(fā)生的過程;暴露的嚴重程度;暴露源病人的情況;暴露的工作人員身體狀況。
3、評估
處理職業(yè)暴露的專業(yè)人員通過上述信息,明確了暴露的種類、體液類型和暴露的體液量、暴露源的現(xiàn)狀、暴露者的易感性,評估該次暴露造成暴露者發(fā)生傳播危險性的大小,作出暴露者是否有必要采取預防性用藥的決定,以及使用基本或強化暴露后預防性治療方案(PEP),具體用哪些藥。
4、實施職業(yè)暴露后預防性治療(PEP)
一旦決定實施PEP,原則上越早開始預防效果越好,最好在暴露后1-2小時之內(nèi)開始。
5、隨訪
不論暴露者個人有否進行暴露后預防性治療(PEP),院感科都應該對暴露者進行定期血清學隨訪。
6、咨詢和健康教育
不管暴露者是否需要預防性治療(PEP),院感科都應該為他們提供心理咨詢服務,以緩解其心理壓力,采取必要防護措施,防止進一步播散。
二、醫(yī)務人員防護的原則
1、醫(yī)院內(nèi)所有區(qū)域應當采取標準預防。
2、標準預防的具體措施包括:
①接觸血液、體液、分泌物、排泄物等物質(zhì)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時應當戴手套;
②脫去手套手后立即洗手;
③一旦接觸了血液、體液、分泌物、排泄物等物質(zhì)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應當立即洗手;
④醫(yī)務人員的工作服、臉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、體液、分泌物等物質(zhì)噴濺到時,應當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醫(yī)用防護口罩、防護眼鏡或者面罩,穿隔離衣或圍裙;
⑤處理所有的銳器時應當特別注意,防止被刺傷;
⑥、對病人用后的醫(yī)療器械、器具應當采取正確的消毒措施。
3、醫(yī)務人員使用的防護用品應當符合國家醫(yī)用級標準,如防護服、防護口罩、防護眼鏡或面罩、隔離衣、手套、鞋套等。
4、醫(yī)護人員的分級防護
⑴一級防護:適用于發(fā)熱門(急)診的醫(yī)務人員。
①、工作時應穿工作服、隔離衣、戴工作帽和防護口罩,必要時戴乳膠手套。
②、嚴格執(zhí)行洗手與手消毒制度。
③、下班時進行個人衛(wèi)生處置,并注意呼吸道與粘膜的防護。
⑵二級防護:適用于進入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留觀室、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專門病區(qū)的醫(yī)務人員,接觸從病人身上采集的標本、處理其分泌物、排泄物、使用過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體的工作人員,轉(zhuǎn)運病人的醫(yī)務人員和司機。
進入隔離留觀室和專門病區(qū)的醫(yī)務人員必須戴防護口罩,穿工作服、防護服或隔離衣、鞋套,戴手套、工作帽。嚴格按照清潔區(qū)、半污染區(qū)和污染區(qū)的劃分,正確穿戴和脫摘防護用品,并注意呼吸道、口腔、鼻腔粘膜和眼睛的衛(wèi)生與保護。
⑶三級防護:適用于為病人實施吸痰、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的醫(yī)務人員。
除二級防護外,還應當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護器。
三、實驗室安全操作及防護措施
1、實驗室安全性的認識:
⑴、對設備和實驗室進行安全性評估,并提出改進意見。
⑵、檢查安全標準操作規(guī)程,這些規(guī)程應適用于現(xiàn)有的條件,并與其它的規(guī)則和操作過程相一致。
⑶、不管是否有意外發(fā)生和新的危險出現(xiàn),均要定期對安全標準操作規(guī)程及實施情況進行檢查。
2、減少利器的使用
利器包括注射器、針頭、刀片、玻璃制品、載玻片等,如果有可能最好不要在實驗室使用這些利器,或使用替代品如塑料移液管。
3、培訓
所有工作人員都必須經(jīng)過培訓(包括上崗培訓和復訓),所有工作人員均有責任保證自己和他人的工作安全。
4、個人保健
⑴很小的傷口和擦傷都應以防水的敷料覆蓋。
⑵患有急性疾病和嚴重慢性疾病的工作人員不應進入醫(yī)院生物安全P2級實驗室。
⑶進入P2實驗室者,要穿隔離衣,戴一次性手套,如接觸物傳染性危險大,可戴兩付手套以增加保護。
⑷進實驗室前要摘除首飾,修剪長的、帶刺的手指甲,以免刺破手套。
⑸在脫去隔離衣后、離開實驗室前必須洗手。
⑹應避免用可能已受到污染的手套觸膜面部。
⑺在有危險化學品濺出或爆炸可能時,應配戴安全眼鏡和面罩,如把樣品管移出液氮時。
⑻嚴禁在HIV和相關實驗室用嘴吸取液體。嚴禁在實驗室內(nèi)吃、喝、吸煙。
5、建立應付突發(fā)事件的措施
⑴在處理緊急事件中要包括設備管理員、實驗室主任、調(diào)查員、實驗室工作人員、設備安全員。
⑵要依據(jù)實驗室應用的生物材料種類通知警察、消防員和其他緊急事件處理者,以幫助他們制定緊急事件發(fā)生時的處理方案。
⑶實驗室緊急處理要考慮到包括炸彈威脅、嚴重氣候狀況(颶風、洪水)、地震、停電及自然(或非自然)的災害因素。
6、掌握有效的消毒方法
消毒通常被用作表面清潔或作為使用前做的安全工作。主要采用的消毒方法如下:
⑴化學消毒
① 次氯酸鈉:如含氯消毒劑包括84消毒劑、優(yōu)氯凈等。
② 醇類:如乙醇
③ 醛類:如甲醛和戊二醛。
④ HIV實驗室中常用的消毒劑:
廢棄缸:用10%(v/v)次氯酸鈉(10 000ppm的氯)或者5%(v/V)Tegodor(甲醛和戊二醛混合物)。
生物安全柜操作表面/工作臺/離心機/桶/盆:70%乙醇或者5%Tegodor。
溢出物:可采用含有效氯的水噴撒或使用10%次氯酸鈉或10%Tegodor。
⑵熏蒸消毒:熏蒸消毒可用于消毒單一生物安全柜或整個實驗室.
⑶高壓蒸汽消毒
7、感染性樣品的接收和發(fā)放
⑴潛在性感染材料的接收
①應該有合適的包裝并有醒目的標記。
②應該送到合適的實驗室,不能在收發(fā)地點和倉庫等地點打開。
③未標記的包裹應作為潛在感染源處理。
④包裹必須在下列情況下才能打開:在處理感染源方面受過訓練的工作人員;具有處理感染源設備的實驗室;穿戴防護衣的工作人員;應用后可置消毒的容器中。
⑤泄漏的包裹必須立即報告有關領導和專家。
⑵潛在性感染材料的發(fā)放
①必須送到預定的接受站的地點,并清楚地標記為感染性的。
②必須放在密閉的管子中,管子放在生物危險罐中,罐里含有足夠的吸水材料,以防泄露。
③每一包裝的體積不得超過50ml。
⑤所有發(fā)放的第三類微生物病原體必須有記錄。
8、實驗室安全事故處理方案
如針刺損傷、感染性標本濺及體表或口鼻眼內(nèi),或污染實驗臺面等均視為安全事故,應立即進行緊急處理。
⑴緊急處理:
①小型事故:任何一種小的損傷,包括皮膚的破損或刺傷等都可能與傳染性物質(zhì)接觸,必須用肥皂和水沖洗,如果可能盡量擠出損傷處的血液,使用70%乙醇或其他皮膚消毒劑,立即進行醫(yī)療處理;
②皮膚污染部位用水和肥皂沖洗,并用適當?shù)南緞┙荩?0%乙醇或皮膚消毒劑(外科用藥)。
③針刺和切割傷:懷疑皮膚有損傷或針刺時,建議盡可能擠壓傷口,然后用大量的水沖洗;
④眼睛濺入液體:眼睛濺入液體,立即用水沖洗。必須迅速。避免揉擦眼睛。連續(xù)沖洗至少十分鐘。
⑤衣物污染:盡快脫掉隔離衣以防止感染物觸及皮膚并防止進一步擴散。脫掉防護手套。洗手并更換隔離衣及手套;如果個人衣物被污染,應立即將污染處浸入消毒劑。
⑥重大事故是指嚴重損傷或暴露,應有主管領導和專家到場并提供指導。
⑦涉及污染物的重大損傷及潑濺
發(fā)生潑濺事故后應立即采取措施保護易污染物質(zhì);如果懷疑有嚴重事故,應按較嚴重情況處理并采取以下措施:
疏散人員,防止污染擴散;控制污染,并防止人員再進入;通知實驗室主管領導、安全負責人,查清情況,確定消毒的程序。
四、放射工作人員的防護
1、充分利用各種防護器材:例如鉛圍裙、手套和防護眼鏡等。
2、控制原發(fā)射線:例如選擇適當?shù)钠毓鈼l件,縮小曝射??;透視前暗適應,間斷透視縮減曝光時間等。
3、減少散射線:例如加強X線管消散措施,按標準設計機房,擴大散射線的分散面并削弱其強度。
4、一年一次定期健康檢查,建立體檢檔案。
5、佩帶防護計量儀,定期檢測放射輻射劑量。
6、定期組織放射工作人員接受放射防護法規(guī)、專業(yè)技術的知識培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