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始爆破參數(shù)(配水巷)
眼號 | ?炮眼 名稱 | 炮眼 深度m | 炮眼 個數(shù) | 裝藥量 | 傾角 | 段數(shù) | 聯(lián)線 方式 |
卷/眼 | 總量㎏ | 水平 | 垂直 |
1─4 | 掏槽眼 | 1.2 | 4 | 2.0 | 1.6 | 83° | 90° | 1 | 串 聯(lián) ? |
5─15 | 輔助眼 | 1.0 | 11 | 1.5 | 3.3 | 90° | 90° | 2 |
16─30 | 周邊眼 | 1.0 | 15 | 1.0 | 3.0 | 81° | 90° | 3 |
40─47 | 底?眼 | 1.0 | 4 | 2.0 | 1.6 | 90° | 84° | 4 |
合計 | ? | ? | 34 | ? | 9.5 | ? | ? | ? |
?
預期爆破效果表
序號 | 名 稱 | 單位 | 數(shù)量 | 序號 | 名?稱 | 單位 | 數(shù)量 |
1 | 炮眼利用率 | % | 90 | 5 | 每米巷道炸藥消耗量 | Kg/m | 9.5 |
2 | 每循環(huán)進尺 | m | 1.0 | 6 | 每方煤巖炸藥消耗量 | Kg/m3 | 2.63 |
3 | 每循環(huán)爆破實體 | m3 | 5.4 | 7 | 每方煤巖雷管消耗量 | 個/m3 | 9.41 |
4 | 每米雷管消耗量 | 個 | 34 | 8 | ? | ? | ? |
?
爆破原始條件表
序號 | 名?稱 | 單位 | 數(shù)量 | 序號 | 名?稱 | 單位 | 數(shù)量 |
1 | 掘進斷面 | m2 | 3.61 | 5 | 雷管 | 個 | 34 |
2 | 炮眼數(shù)量 | 個 | 34 | 6 | 總裝藥量 | kg | 9.5 |
3 | 炮眼深度 | m | 1.0 | 7 | 毫秒延期雷管 | ? | Ⅰ-Ⅳ |
4 | 巖石堅固系數(shù) | f | 2-3 | 8 | ? | ? | ? |
?
?
原始爆破參數(shù)(配水井)
眼號 | ?炮眼 名稱 | 炮眼 深度m | 炮眼 個數(shù) | 裝藥量 | 傾角 | 段數(shù) | 聯(lián)線 方式 |
卷/眼 | 總量㎏ | 水平 | 垂直 |
1─6 | 掏槽眼 | 1.2 | 6 | 2.0 | 2.4 | 85° | 90° | 1 | 串 聯(lián) ? |
7─18 | 輔助眼 | 1.0 | 21 | 1.5 | 6.3 | 90° | 90° | 2 |
19─37 | 周邊眼 | 1.0 | 23 | 1.0 | 4.6 | 84° | 90° | 3 |
40─47 | 底?眼 | 1.0 | 4 | 2.0 | 1.6 | 90° | 84° | 4 |
合計 | ? | ? | 54 | ? | 14.9 | ? | ? | ? |
?
預期爆破效果表
序號 | 名 稱 | 單位 | 數(shù)量 | 序號 | 名?稱 | 單位 | 數(shù)量 |
1 | 炮眼利用率 | % | 90 | 5 | 每米巷道炸藥消耗量 | Kg/m | 14.9 |
2 | 每循環(huán)進尺 | m | 1.0 | 6 | 每方煤巖炸藥消耗量 | Kg/m3 | 1.88 |
3 | 每循環(huán)爆破實體 | m3 | 7.93 | 7 | 每方煤巖雷管消耗量 | 個/m3 | 6.81 |
4 | 每米雷管消耗量 | 個 | 54 | 8 | ? | ? | ? |
?
爆破原始條件表
序號 | 名?稱 | 單位 | 數(shù)量 | 序號 | 名?稱 | 單位 | 數(shù)量 |
1 | 掘進斷面 | m2 | 7.93 | 5 | 雷管 | 個 | 54 |
2 | 炮眼數(shù)量 | 個 | 54 | 6 | 總裝藥量 | kg | 14.9 |
3 | 炮眼深度 | m | 1.0 | 7 | 毫秒延期雷管 | ? | Ⅰ-Ⅳ |
4 | 巖石堅固系數(shù) | f | 2-3 | 8 | ? | ? | ? |
?
?
原始爆破參數(shù)(吸水井)
眼號 | ?炮眼 名稱 | 炮眼 深度m | 炮眼 個數(shù) | 裝藥量 | 傾角 | 段數(shù) | 聯(lián)線 方式 |
卷/眼 | 總量㎏ | 水平 | 垂直 |
1─4 | 掏槽眼 | 1.2 | 4 | 2.0 | 1.6 | 85° | 90° | 1 | 串 聯(lián) ? |
5─9 | 輔助眼 | 1.0 | 5 | 1.5 | 1.5 | 90° | 90° | 2 |
10─18 | 周邊眼 | 1.0 | 9 | 1.0 | 1.8 | 84° | 90° | 3 |
19─22 | 底?眼 | 1.0 | 4 | 2.0 | 1.6 | 90° | 84° | 4 |
合計 | ? | ? | 22 | ? | 6.5 | ? | ? | ? |
?
預期爆破效果表
序號 | 名 稱 | 單位 | 數(shù)量 | 序號 | 名?稱 | 單位 | 數(shù)量 |
1 | 炮眼利用率 | % | 90 | 5 | 每米巷道炸藥消耗量 | Kg/m | 6.5 |
2 | 每循環(huán)進尺 | m | 1.0 | 6 | 每方煤巖炸藥消耗量 | Kg/m3 | 2.1 |
3 | 每循環(huán)爆破實體 | m3 | 3.07 | 7 | 每方煤巖雷管消耗量 | 個/m3 | 7.17 |
4 | 每米雷管消耗量 | 個 | 22 | 8 | ? | ? | ? |
?
爆破原始條件表
序號 | 名?稱 | 單位 | 數(shù)量 | 序號 | 名?稱 | 單位 | 數(shù)量 |
1 | 掘進斷面 | m2 | 3.07 | 5 | 雷管 | 個 | 22 |
2 | 炮眼數(shù)量 | 個 | 22 | 6 | 總裝藥量 | kg | 6.5 |
3 | 炮眼深度 | m | 1.0 | 7 | 毫秒延期雷管 | ? | Ⅰ-Ⅳ |
4 | 巖石堅固系數(shù) | f | 2-3 | 8 | ? | ? | ? |
?
?
㈢工藝流程
交接班安檢→標眼位→打眼→檢查瓦斯→裝藥聯(lián)線→檢查瓦斯→放炮通風→檢查瓦斯→臨時支護→出煤(巖)→上部錨網(wǎng)支護→出煤(巖)→下部錨網(wǎng)支護→交接班安檢→沖洗圍巖→拌料→初噴→設備檢修→清理、驗收→下一循環(huán)。
㈣運輸系統(tǒng)
出煤(矸)路線:耙矸機將工作面的煤(矸)運入礦車→井底副水倉→副斜井井底車場→副斜井JK-3*2.2提升機→地面。
運料路線:地面→副斜井→井底車場→井底副水倉→工作面。
㈤通風系統(tǒng)
1.通風設備選型
根據(jù)風量計算,工作面所需風量取300m3/min,百m漏風率2%計算,設計通風距離為120m,則風機供風量應大于302m3/min,選用FBD№5.6/2×11kw對旋風機,吸風量為200~420 m3/min,再配以直徑為600mm膠質(zhì)阻燃風筒向工作面供風。
2.局扇安裝方式及管理要求
工作面局部通風機安設于副斜井,該處進風量不小于局部通風機的吸風量,局部通風機及其開關(guān)距回風口不小于20m,局部通風機裝置設備齊全,并安設消音器;風機必須吊掛或置于專用的局部通風機架上,并且距底板的高度不小于0.3m。局部通風機吸風口附近10m范圍內(nèi)的進風側(cè)嚴禁堆放雜物。風筒懸掛在巷道一幫距底板不低于1.8m,逢環(huán)必掛,缺環(huán)必補。工作面使用2節(jié)負壓硬質(zhì)風筒。風筒應隨掘進進尺進行延接,風筒末端距工作面不大于10m,并對所有風筒逐節(jié)統(tǒng)一編號。 風筒出口風量不應小40m3/min,風筒末端20~50 m設置風筒傳感器。
3.通風路線
新鮮風流:局扇風筒→井底副水倉→工作面。
污風風流:工作面→井底副水倉→井底車場→一號聯(lián)絡巷→一采區(qū)集中回風上山→回風立井→地面
㈥供、排水及壓風系統(tǒng)
1.采用DZW12-55-7.5型潛水泵將工作面積水排入10號煤臨時水倉再采用80D-30×9型多級泵經(jīng)主斜井3寸鋼管排到地面。
排水路線:工作面→副水倉→井底車場→等候硐室→集中行人巷→一采區(qū)軌道上山→10號煤層臨時水倉→主斜井→地面。
2.工作面采用3寸鋼管做壓風管,從永久管路引壓風至工作面附近。
壓風路線:地面壓風機房→行人斜井→等候硐室→井底車場→副水倉→→工作面。
㈦供電系統(tǒng)
工作面局部通風機和動力用電引自等候硐室10KV/0.66V井下移動變電站,局部通風機采用雙風機、雙電源自動切換連續(xù)供電方式,并應設置設備開停傳感器。在開口附近安裝一部電話及聲光信號,用于井上、下互相聯(lián)系。
㈧安全監(jiān)測監(jiān)控
掘進工作面配兩臺甲烷傳感器,工作面甲烷傳感器安裝在距工作面5m內(nèi)的巷道回風側(cè),垂直懸掛在直墻頂與拱頂區(qū)段1/2處?;仫L流的甲烷傳感器安裝在距巷道回風口10~15m處。距工作面迎頭20~50m安設風筒傳感器。
井下傳感器設定瓦電閉鎖功能,工作面甲烷傳感器:瓦斯報警濃度≥0.8%,瓦斯斷電濃度≥1.2%,瓦斯復電濃度<0.8%。工作面回風流甲烷傳感器:瓦斯報警濃度≥0.8%,瓦斯斷電濃度≥0.8%,瓦斯復電濃度<0.8%。
八、澆筑混凝土碹支護工藝
㈠、挖地槽基礎。
1、按中、腰線和設計尺寸確定地槽位置和深度,并作出標記;地槽基礎深度不少于200mm,并應清理浮矸至實底。
2、基礎槽應挖到實底。如基礎下是煤層或軟巖層時,基礎必須加深、加寬;底鼓嚴重時,應加砌底拱?;A加大或底拱施工,要符合作業(yè)規(guī)程規(guī)定。
?? ?3、使用手稿、風鎬挖地槽,地槽挖完后,檢查尺寸,并排凈積水,清底找平。
???4、澆筑基礎前,根據(jù)中腰線檢查地槽位置和深度,并定上基礎邊線和上平線。
5、澆筑混凝土基礎時,應先支好模板,根據(jù)中、腰線校正,然后再用撐木、拉桿固定好模板。
㈡、支模板、碹胎
1、立模板
⑴、支模板前應對中、腰線進行檢查,嚴格按中、腰線進行支模;碹胎的架設應與巷道中心線垂直。
⑵、模板應安設牢固,板面應嚴整。碹胎兩邊拱的基點應在同一水平上,并與巷道坡度一致。
2、支碹胎
⑴、備齊砌碹施工工具以及有關(guān)支護材料。
⑵、碹胎的間距1500mm,按碹胎間距支設腿子木,并支穩(wěn)支牢。強度應能滿足荷載要求。
⑶、支碹胎前先檢查巷道頂板安全情況,腳手架或操作臺的穩(wěn)固情況、碹胎規(guī)格、質(zhì)量情況。
???⑷、用胎腿穩(wěn)定碹胎時,胎腿和碹胎之間的接口要對齊并用扒鋸固定牢固,不能歪扭,必須將胎腿支在實底上。在用磚或料石壘垛穩(wěn)定碹胎時,要壘在經(jīng)找平的堅硬底板上,并要保持垛架的穩(wěn)定、牢靠,與碹胎接觸處應墊方木。
???⑸、碹胎的模板應隨砌隨放,并擺放平整。外部不平整處,可用木楔墊平。模板厚度應一致,對接要齊,對縫應嚴密、平整,不準漏漿。
3、砌拱形碹操作
⑴、砌拱形碹操作順序:
搭工作臺→支碹胎、混凝土澆灌→封頂與合攏門→拆碹胎與模板→檢查質(zhì)量,清理現(xiàn)場。
⑵、注意事項:
①、砌碹拱時,必須從兩側(cè)起拱線向中心對封,使碹胎受力均勻,嚴禁非對稱砌封。
②、隨砌拱隨鋪好碹板。
③、要隨砌隨充填。必須用不燃性材料填實,隨砌隨充填;冒頂過高時,拱后充填層厚度不得小于0.5米,再上可用水泥板垛接頂。
④、澆筑混凝土碹拱前,必須處理好接茬,用清水沖洗后再鋪上一層薄灰漿,固定模板?;炷恋臐补唷v固、模板檢查等,可與澆灌混凝土墻相同。
?㈢、澆筑混凝土碹。
1、澆注砼工作應分層對稱進行,澆筑混凝土時隨澆隨搗,并隨時對模板進行加固。砼搗固采用風動振搗器搗固,搗固工作應專人分片負責,振搗棒插入下層砼中50~100㎜,每次移動距離350㎜左右,振搗砼表面出漿,無氣泡上浮。
2、澆注質(zhì)量砼澆注前應仔細檢查模板支設是否嚴密,砼搗固要均勻,拆模后無蜂窩、麻面。
3、澆筑混凝土碹拱時,必須從兩側(cè)起向拱中心線對封,使碹胎受力均勻,嚴禁非對稱砌封;隨砌拱隨鋪好碹板。
?? ?4、澆注砼應連續(xù)進行,超過2小時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,用清水沖洗后再鋪上一層薄灰漿。
5、澆筑混凝土碹拱前,必須處理好接茬,固定模板;混凝土的澆灌、搗固、模板檢查等,可與澆灌混凝土墻相同。
6、澆注混凝土工藝流程:敲幫問頂→支設整體碹胎→量取規(guī)格→鋪設模板→澆注混凝土→拆除上一循環(huán)模板→下一循環(huán)。
㈣、拆碹胎和模板。
1、拆模時間為澆注混凝土后72小時,拆除碹胎、模板應由外向里依次進行,遵循先墻后拱,由下向上的原則。
2、禁止無關(guān)人員在拆碹胎附近逗留。
??? 3、回胎人員站在安全一側(cè),并預先清理好退路;回胎后,將貼在碹壁上的懸板、模板全部拆掉。
??? 4、拆下來的碹胎、碹板、模板、撐木等,應及時清理,拔掉鐵釘,并碼放整齊。模板復用前必須清理干凈并刷油。
??? 5、拆除碹板、模板后,混凝土碹體表面凹凸不平或有蜂窩、麻面時,要用砂灰找平。
㈤、澆筑混凝土碹技術(shù)要求
1、材料選擇
(1)、采用P.0 42.5R普通硅酸鹽水泥,中粗河沙,粒徑20~40mm碎石,水采用潔凈水,不含酸、堿及油污。
(2)、混凝土標號為C30,混凝土配合比:0.47:1:1.34:2.89每立方混凝土質(zhì)量:水204kg水泥434kg砂583kg石子1254kg(混凝土在澆筑使用前,必須按照配比到資質(zhì)單位實驗室進行配比強度試驗,符合標號強度后,方可使用)。
(3)、砼的拌制必須按比例配制,采用攪拌機或人工攪拌,直至攪拌均勻。使用輸送泵輸送混凝土時用V型礦車送至工作面,人工用鐵鍬入模?;炷寥肽囟炔坏陀?℃。
(4)、施工中過含水層時在混凝土中摻入BR-3型增強防水劑,防水劑按水泥用量的10%摻加。
2、模板組裝工程
(1)、模板、碹胎的材質(zhì)、結(jié)構(gòu)、規(guī)格、強度必須符合設計規(guī)定。
(2)、模板組裝和碹胎架設必須牢固可靠,其支柱必須支設在硬底或墊板上。
(3)、寬度:中線至任一幫模板距離+10~+30㎜。
(4)、高度:腰線至頂、底板距離+10~+30㎜。
(5)、模板到巖面距離≥15㎜。
(6)、基礎深度允許偏差-30~+100㎜。
(7)、接縫寬度允許偏差≤3㎜。
(8)、模板接茬平整度允許偏差≤10㎜。
?? 3、混凝土工程
⑴、砼入模應對稱分層澆筑,振搗密實,要防止砼發(fā)生初凝和離析想象。
⑵、施工時應按要求預留砼試塊。
?⑶、注澆砼壁厚不小于設計15㎜(1㎡范圍內(nèi))。砼表面應無裂縫、蜂窩、孔洞。壁厚充填飽滿,無明顯空幫、空頂現(xiàn)象,表面平整。
⑷、砼所用的水泥、骨料、水及外加劑的質(zhì)量符合設計和有關(guān)規(guī)范、規(guī)程的規(guī)定。
⑸、砼配合比、原材料計量、攪拌和砼養(yǎng)護必須符合設計和有關(guān)規(guī)范、規(guī)程的規(guī)定。
⑹、凈寬: 中線至任一幫距離0~+30㎜。
⑺、凈高:腰線至頂、底板距離0~+30㎜。
⑻、砼壁厚不小于設計15㎜(1㎡范圍內(nèi))。
⑼、壁厚充填飽滿,無明顯空幫、空頂現(xiàn)象。